“二马裂尸”与“尺布裹头”

李顺亮

“二马裂尸”,其实是一个并没有多少历史沉淀,但却极为贴切几代学子迷惘的新典故。晚清以来,中西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乃至对话与对立,实际上给生活在国家沉沦、民族危亡、学术难继大背景之下的学子们,带来了无休无止而且似乎永远也解不开的困惑。

“处今之时世,不从理想,但计功利。入世积极活动,以图事功。此一道也。又或怀抱理想,则目睹时势之艰难,恬然退隐,但顾一身,寄情于文章艺术,以自愉悦,而有专门之成就,或佳妙之著作。此又一道也。而宓不幸则欲二者兼之。心爱中国旧日礼教道德之理想,而又思以西方积极活动之新方法,维持并发展此理想,遂不得不重效率,不得不计成绩,不得不谋事功。此二者常互背驰而相冲突,强欲以己之力量兼顾之,则譬如二马并驰,宓必以左右二足分踏马背而絷之,又以二手紧握二马之缰于一处,强二马比肩同进。然使吾力不继,握缰不紧,二马分道而奔,则宓将受车裂之刑矣。此宓生之悲剧也。”“二马之喻”,就是在中西学之间痛苦不堪的一位顶尖知识分子吴宓的自喻与自嘲。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亦或根本就不要什么中学?晚清以来的普罗大众,不同的人群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幼学琼林》一类私塾出身的老学究,抱残守元,自然是要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甚至西学的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受到新式学校教育,尤其是出国喝多了洋墨水的新学子,看不得中国一直向下堕落,则大多鼓吹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甚至中学的用都,可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而最高水平的莫过于学兼东西,既有深厚华夏历史文化积淀,又对西学的劲道与功用有深刻理解,总想着调和两端,造出一个超凡脱俗、出神入化的新境界来,这样顶尖的极少数,注定要如吴宓般备受“二马裂尸”之苦。

这样的苦,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文人超出自身的能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范畴之外,自觉肩负起了对于民族国家救亡的神圣使命。原本政治这样的大事,只有用政治的办法来解。如果非要用文化来解,不仅不得其门而入,而且还会撞个头破血流。哪怕是文化本身的中西相融,都已经是极其不易的。老舍先生的小说《二马》,对此有非常生动而又多少有些无奈的深入刻画。老马带着儿子小马,飘洋过海到了伦敦,寄居在寡妇温都太太家里。日久生情,二马爷俩居然对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温都母女产生了“爱情”。后来,令人啼笑皆非的二马爱情故事,终于以不了了之的悲剧收场。中西文化的冲突之结,在那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时代是无解的。

不管是政治,还是文化,今日必从过去中来,超乎过去的存在是没有的,也是难以立足的。问题在于,从古到今,晚清之后的今日之今,突然出现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外”,即在中学之外多了一个西学。于是,某种程度上脱离西学的中学是难以立足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以中国之大,想要走遍南北,学术兼容并包,都已经难上加难,而以世界之大,想要跨越中外,学术“会通中西”,更是难如登天揽月。聪明者如陈寅恪,反正“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在嘻笑之间自己先打开了这个结。于是,他应该怎样还是怎样,应该用到谁就用谁,中学不中学,西学不西学,融不融合,那不是他的问题。妙的是,这般超然之后,中学西学也就在相释之间相融了。

问题是,在外强的坚船利炮面前,看似无用的中学自然日益式微,成为民族难以自立、国家难以自强的累赘,甚至成为学术后来者——新生学子要革命的对象。于是,不言西者不时髦,没有留学者没水平,挟洋自重渐渐成为主流的取向。至于挟洋,挟的是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欧美,还是近在咫尺一衣带水的日本,那倒是次要的小事,只有在此后的日本侵华战争面前,方才成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大事。桑兵说:“章太炎、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陈垣等人的西学,多由读译书或东学转手而来,钱穆的西学更被讥讽为看《东方杂志》而来的杂志之学。”连学问等身的大家大师都难以完全超然,更何况芸芸众生的小学小民呢?

明亡清兴的交替之际,一代高人吕晚村曾有一首令后人无限感佩的《耦耕诗》:“谁教失脚下渔矶,心迹年年处处违。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里姓名非。苟全始信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后来,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黄兴,把这首诗题赠给了友人蒋作宾。革命者的气节之高,当然非常人可比。中学与西学在东方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冲突与融合,虽然不能以此来看待,但“无惭尺布裹头归”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尽去吾国之旧,以谋西人之新”,这样救亡图存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二马裂尸”的痛楚,也在一代又一代学贯中西的学子不断扬弃的努力下,不再有撕裂之痛。

如今的中学,不再只是“尺布”的问题,而是天下之大足以天马行空。只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就必定有华夏文化的未来。

三明日报2017年1月13日B3版


| 关于丝路 | 丝路网史 | 版权声明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