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文物不再只是冰冷的存在

李顺亮


一人尝尽塞外苦,多少汉家男儿福

从昭君墓所在地的争夺,到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最近在历史文化领域,各种纷争不断上演。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知识视野的开阔,如今,历史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通大众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这些现象的出现,其实也可以说是好事一桩。只要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能够做到二者并行不悖,各安其所、各有所司。学者专家探求学术,普通大众各玩花样,甚至还可以时不时来些思想的碰撞,在不同层次一定程度上进行理性互动,以求在普及历史文化之中,达到提高全民历史学识的功效。

历史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尤其是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有幸成了固定的文化标签和特殊的情感符号,更是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粉丝之多,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排队之长,各地的历史文物观者纷至沓来,已经成为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上班就是上坟”,考古学者 郑嘉励在《考古的另一面》里调侃自己的语言,甚至在网络之上红极一时,风行到了变成不同上班族效仿作戏的一种体的地步。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国璀璨的历史文物,因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而具有特别强大的吸引力。

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来保护和利用好祖先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物呢?这才是一个更加值得思考,并且不得不认真加以回答的问题。毕竟,对于历史文物来说,保护和利用本身就是一对难解难分的矛盾。破坏性保护,以及利用性破坏,都不是社会各界愿意看到的。以修旧如旧的名义,让古建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性保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也正是破坏性保护之下的典型。而利用性破坏,也同样让人惋惜不已,尤其是不收门票的开放景区,不文明游客的利用性破坏,更是层出不穷。昭君墓所在地的争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利用性破坏,诸如此类的“故里”纷争,甚至搞乱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虽然是一对矛盾,但只要分清主次,合理有度,不仅可以调和,而且可以共赢。历史文物的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能简单地为了利用,而仓促上马一些保护措施。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一般意义上所说的长城,已经长得让人叹为观止。再加上战国秦汉以来历代修筑的长城,单单长城这个历史文物之宝,要妥为保护都是一个巨大而又棘手的难题。其实,尘封于岁月之中,在岁月之中显现另类的美,如最美野长城般,也不失为另一种保护。而我们要做的,其实仅是设立一些只可远观、不能涉足的禁区。

历史文物的利用,是在保护基础之上的利用。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是往往因为方方面面的影响,到最后就变了形、走了样。呼和浩特的昭君墓和这座塞上名城,基本上已经连成一体,是塞上草原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偏偏一个公路收费站,就卡在了昭君墓景区之外。这和保护本来并没有什么关系,反倒是不利于这个历史文物的利用,来此寻古之人都会忍不住唠叨几句。历史文物之中,一些特有的甚至相关的历史文化元素,更要精心去呵护。昭君墓里头的编钟表演,相信到过湖北省博物馆的人,都知道是不可同日而语。昭君如果成了一个噱头,来个与她有关的胡拼乱凑,那只会让人慕名而来、失望而归。

精心布展,细作解说,展示文明,延伸文化,使人沉思,发人深省,让历史文物不再只是冰冷的存在,在保护和利用之中实现应有的价值,则是历史文物之幸,是百姓苍生之福。

三明日报2016年10月26日B1版 《历史文物不应是冰冷的存在》



关于丝路丝路网史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4-2023 by ones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使用1024*768分辨率、火狐浏览器浏览

闽ICP备20230011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