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5《柑橘“滑铁卢”后的应变之策》
这篇报道好就好在,从问题开始写起,打破了一般报道的常规写法。而且这篇报道,把重心用在了问题上,也写出了农村的现状。过于溢美农村,其实是对农村现状的不解,也是对农民的一种新闻忽悠。解决三农问题,并没有那么快见效的,不然我们国家也没有必要就三农问题,连续六年发“中央一号文件”了。
当然,这篇文章也有不足,好像整个文章匆匆忙忙就结束了,把问题写足了,应变之策过于淡了。当然,如果标题只是用“柑橘‘滑铁卢’之后……”,这种写法倒是可以的。问题现在是标题中加了一个“应变之策”。其实,本来这个“应变之策”,我们记者已经写了,也已经给了,可惜被漏编了一张纸。
我们不能去责备我们的同事,因为办报纸就是这样,不出这事那事似乎很难,关键是我们要更好地把这事那事解决在萌芽状态。这也提醒我们,我们的记者打完稿件之后,能不能从头至尾再看一次,能不能把别针别得更扎实一些,关键的文章能不能自己把大样看一次?当然了,看大样,这是有点难为我们的记者,但有时候却真得是必须的,尤其是对于一个时政记者。对时政记者来说,哪怕你再苦再累,相信自己都是没有错的,任何的审稿与编稿,真得都不会救你的。
2009-02-26《刑警罗维灿抓捕歹徒英勇负伤》
这篇报道非常及时。25日凌晨的事,我们的报纸第二天就见报了。这也是对保护我们这个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守护者的一种正面的有力的支持。我们的记者,对一些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跟进,我们的报纸才会好看,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这个标题吗,“刑警某某某抓捕歹徒英勇负伤”,本来也是我们写这类新闻时常用的一种标题。但我以为,不要用“英勇”两个字也罢,直接用“抓捕歹徒负伤”,就已经够显出“英勇”了。我们少一些感情色彩的词汇,对新闻这件事业是一种帮助。
2009-02-27《谁往独居老汉家泼粪?》
这篇文章很有意义,也很无奈吧。有意义的是,我们的报纸终于敢于直面这种拆迁所引发出来的事情,不仅记者介入了,而且还见了报,这是一个进步。其实,现实生活中拆迁所引发的社会危机是比较多的,在我市也并不鲜见。比如说,不久前尤溪的水东村就因为强行拆迁,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有记者介入,但是离事件最近的我们,却是主动没看见了。拆迁,对现在的社会来说,是很正常的事,要建设、要发展,就肯定会有拆迁。关键是,如何拆迁?由谁来拆迁?
这篇文章不偏不倚,不仅说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把双方的观点都亮出来了。这就是记者所应该做的,记者所应该做的就是聚焦这个热点,而不是在文章里主动跳出来当道德或法律的审判者。当然,拆迁用这种恶劣的手段,哪一个读者看了都会自有说法。话说回来,只要有一户不迁,对于已经老老实实拆迁的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也是非常残酷的。尤溪水东已经拆迁的人,也同样遇到了这种情况。这些老老实实的拆迁户,已经在外头租房住了好几年,因为整个工程没法动工建成,就一直没法回迁回去。
就这个文章来说,如果能够采访一下相关主管部门,也许会更圆满一些。毕竟拆迁这种事,想解决得好,本身就靠相关部门。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种事本来后面就是政府的行为在作怪。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也确实值得我们记者去跟踪。因为我们已经报道了,也就意味着介入了。没有下文,不兑现自己的承诺,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附一:
柑橘“滑铁卢”后的应变之策
本报记者 陈昌发 李顺亮 通讯员罗邦铭
春天对于农民们来说正是耕作的好时节。然而,沙县夏茂镇月邦村李世标一家并没像往年一样忙春耕,他已将十几亩柑橘树转包给了同村的种植户,自己正筹备着到广东经营沙县小吃。看着自己精心照料了十几年的柑橘树,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幸亏卖得早,前面的青果最高价卖到每公斤1.4元,现在家里卖不出去的是一些次果,否则亏的更多。”李世标说。2007年他家的柑橘连最差的次果每公斤都卖到一元钱,2008年这些次果只能白白地倒掉。据了解,去年月邦村像李世标这样的柑橘种植户多数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柑橘是月邦村的传统种植项目,村民户均拥有柑橘4.5亩,是夏茂镇最大的柑橘种植大村。春节前,我市柑橘主产区出现滞销等卖难问题也波及月邦村。“村里的1500多亩柑橘,产果五六千吨,村民在销售伊始一直等着涨价,但柑橘从每公斤1.4元一直下滑到0.1元,很多人都是在降价近一半时,才出手的,到现在村里还有近千吨的柑橘因卖不出去而腐烂。”村党支部书记余昌松痛心地说:“整个村损失近百万元啊!”
“这是村里发展柑橘产业以来,碰到最大的困难。”经过这次失败,很多果农对柑橘产业失去了信心,有些村民打算撂下这个“包袱”,外出经营小吃。一些村民甚至砍了柑橘树,种上了杉木。其实像柑橘卖不出去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2002年这个村有近千亩的花柰,由于卖不出去,许多村民亏了本,纷纷砍了花柰树,改种柑橘树,没想到现在柑橘也卖不出去了,下一步该种什么果树呢?村民们都很困惑。
好在沙县还有经营小吃的传统,许多村民外出经营小吃都赚了钱,这无疑是村民们致富的另一条好路子,但村里的柑橘也不能荒废了。如何巩固住村里的主导产业?如何让外出的村民安心经营小吃?村两委开始思量对策。
“柑橘难卖,难在村民信息不通畅,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村民的柑橘都是在家里坐卖,市场掌握在别人手里,没有主动权。另外,大多数村民种植规模小,无法集约经营,导致种植成本过高。”村主任陈传炎说。他打算组织村里的种植大户成立柑橘销售合作社,大家一起打市场;对于另一部分村民,则鼓励他们外出经营小吃,家里的果园由种植大户承包。
经过认真思索,村委会和村民们谋划了三条出路:一是通过调整农产品结构,调优调新调强,并转移部分农村劳动力人口;二是通过培养农村经纪人,拓展销路;三是走产业化道路,通过深加工稳定价格。
附二:
刑警罗维灿抓捕歹徒英勇负伤
本报讯2月25日零时许,沙县公安局刑警罗维灿在抓捕盗窃摩托车的犯罪嫌疑人过程中被乱刀刺伤。目前,罗维灿正在全力抢救之中。
24日晚10时许,沙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有一部摩托车停放在沙县郊外一砖瓦厂内无人过问,情况可疑。接警后,刑侦大队当班探长罗维灿带着民警纪任飞迅速赶到该车停放处,检查发现摩托车电门锁已被剪断。罗维灿果断判断该车极有可能是被盗车辆,立即通过大队值班室查询,证实此摩托车属被盗车辆。
罗维灿带领两名治安巡逻队员在现场秘密蹲守。两个多小时后,两名可疑人员骑着一辆女式摩托车来到现场。罗维灿冲上前去,控制了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后,又扑向另一名歹徒。
不料,穷凶极恶的歹徒在黑暗中反手挥刀疯狂刺向罗维灿。罗维灿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捂着伤口,紧紧追赶,终因失血过多,倒在血泊中。
据沙县医院主治医生说,罗维灿肺部被刺破,离心脏只有一厘米。受伤这么重还能坚持追这么长的路,这位警察真勇敢!
据了解,罗维灿刚刚获得“2008年度三明市最佳刑侦民警”称号。
得知罗维灿负伤的消息后,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夏钢在第一时间赶到沙县医院慰问,他指示沙县方面全力抢救受伤民警,并部署追捕另一名逃犯。沙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也赶到医院看望和慰问。
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叶某某来自重庆綦江县,男,21岁,曾于2003年因抢劫被判刑一年半。另一犯罪嫌疑人在逃,警方正在全力追捕中。
(骆志雄 肖首洲 马浩 潘建文)
附三:
谁往独居老汉家泼粪?
本报记者 骆志雄
张大爷的住处此处 阳台被敲得只剩钢筋
梅列区76岁的张大爷上周六又被人“雷”到了———那天打开家门,只见铁门上被泼了大便。
说个“又”字,是因为张大爷这两个月已不知多少次被这样整过:有时是家里被断电,有时是门被泼油漆,有时是钥匙孔被堵,有时是几个小年轻深更半夜坐在他家楼梯口,陪他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甚至,在路上,有几次他被陌生人堵住恐吓。
事情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张大爷:我的家啊……
张大爷一个人独住在梅列区劲松路绿岩新村99幢501室。这幢房子正好处在三明市星宏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地盘里。由于拆迁补偿问题,他和一些邻居和这家开发商一直没有谈拢搬迁条件。
不过,两年多下来,其他住户陆续和开发商达成协议,搬走了。春节前,这幢楼只剩下了张大爷一个人。
上周六,他起床一看,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我星期六早上起来要煮饭,大便涂得满门都是,把我锁孔也堵掉了。”张大爷说。
由于臭味熏天,记者不得不戴着口罩采访。只见门上、楼梯上、柴火上都是粪便。
也是在上周,张大爷家中电表被人强行断了电。张大爷说:“星期五夜里,晚上一点多钟,两个人来拆我的电表,把我整个电表剪掉。第二天,我打电话给110,110才帮我接上。”
张大爷还向记者讲述了自己被堵在路上受恐吓的经过:“(有几个人)几次都要打我,在路上把我拦住,威胁说你房子为什么不拆,(再)不拆我叫几个人把你打死掉。”
楼房:拆得不成样
在现场,记者看到,整幢大楼已被拆得乱七八糟。每一层的楼板都已经被打空,张大爷住的五楼阳台也被打了一小半,露出钢筋。“房子打得光光的,我担心整个房子塌下来,我命都没有掉。”张大爷说。
张大爷的女儿也为老人担心:“老人家70多岁了,又有高血压,又是一个人住,要是出事,我们子女怎么办?”
开发商:和拆迁有关系
张大爷说,住在这样危险的地方,又骚扰不断,他天天胆战心惊。他认为这些事是开发商三明市星宏房地产开发公司派人干的。
三明市星宏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张女士也来到现场。她认为,张大爷的遭遇和拆迁有关,但她否认是他们公司所为。
“我们也不会去做这种事情,因为我这边(三明公司)只有我一个人。”张女士说。
张女士认为,其他23户居民都搬走了,但张大爷这套却卡住了。土地已经摘牌两年,他们却一直都无法动工。她分析,会不会是这23户中的个别住户因为不能及时回迁,想赶张大爷走而做了这些事。
张女士说,拆迁安置补偿费问题一直没有谈成,价格差异太大。“(张大爷)想耗的话,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也有原则的,我们也不能违背一定的原则,我们也有我们一定的原则。”
后记
近几年来,记者采访了不少拆迁投诉。有许多投诉和张大爷相仿:开发商没有满足拆迁条件。
张大爷有张大爷的委屈,开发商也有开发商的无奈。单就这个楼盘来说,开发商摘牌2年至今不能动工,就是陷于拆迁安置这个泥淖。如何在开发商和拆迁户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应该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这件事究竟如何解决,张大爷该怎么办,本报将跟踪报道。 |